欢迎访问山东健康咨询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画养生 > 书画养生详情

大师风范 大隐于市——公益中国 公益书画家 段济渝

发布日期:2016-07-21来源:山东健康咨询网

大师风范 大隐于市

——公益中国 公益书画家 段济渝

段济渝,男,1951年出生,现为山东省书协、中国铁路文联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云轩画院副院长,老子画院副院长,新华书画山东分院副秘书长,是山东省第七次文代会代表。早年从师关友声、宗维成等先生。

段济渝的画作吸取宋元山水疏阔空间意识和静逸之气、清僧石涛的郁勃深严、近代黄宾虹的深厚华滋、傅抱石的清新俊逸,自成一家。 打开画卷,一股灵逸之气扑面而来,那山石的肌理质感,烟岚树木的气息,山风松涛,瀑布激湍,在纵情挥洒的笔墨中,让你产生置身真山水中的幻觉,细细品味会发现,他的画很讲究变化,构图的纵横开阖,墨气的浓淡干湿,笔触的轻重缓急,在他的笔下都裹挟着生气和灵气,在空濛变幻似有若无的光影中浮动,每因笔墨结构的不同产生出人意料的新鲜画面,绝无时下流行画家如同作坊生产的那种雷同呆板之弊。他的书法或优雅从容有二王气息,或简静醇古如八大弘一,或纵横迅疾如颠张醉素,点线运动中也有一种发自天然的灵动弥贯其中。

在段济渝先生的书画里,可以感受到许多古代名家笔法的消息,宋元山水疏阔的空间意识和静谧之气,清僧髡残石涛的郁勃生动之气,近人黄宾虹的浑厚华滋,都有隐约的端倪可见。但是临摹古人绝不会有他画中的那股灵气和生气,他的画在构图上有明显的独到之处,更多是师法自然造化本身的真面目,而少取之古人的痕迹,而且,他很善于用光,善于在光影变化中体现出笔墨的质感和意境的生动变化,这便是他的画中那灵逸之气的缘由。

谈起艺术,他的话多了起来,有些冲动。他说,艺术就是发现,创作就是发现美、表现美得过程。做一个画家就要观察入微,观察力粗糙的人绝不是当画家的料。比如一株小草,清晨时匍匐着,水珠均匀分布在叶片上,太阳初升,小草逐渐挺起,小水珠开始聚集成大水珠在叶片上滚动,而且有氤氤水雾,在晨光中发生光的折射色彩的变化。画家在表现时就要注意这种变化。有人认为中国人画油画画不好是因为东西方艺术传统不同,不对!是因为我们的画家在体验观察时,没有贯注生命激情而是猎奇。猎奇心理绝不会产生感人的作品。

在铁路工会工作的他,因工作需要常常走南闯北,游历名山大川,流连山水之间,在摄影写生的同时,他感受着大自然的真正意蕴,然后把山水照片与前辈大师的山水画进行比较,研究前辈大师是如何把眼中山水化为笔下山水,再将自己的山水画与山水照片和大师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自己是否真正表现了自然的真义,在表现手法上与大师相比有哪些差距,如何避开众人所趋,在人皆可见的自然山水寻找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无疑,他的山水画中的自然灵逸之气是与他敏感的艺术气质,扎实的油画功底与长期师法造化分不开的。

二十多年来,他喜欢一个人默默的读书,游历,画画儿,除了本职工作外,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他认为应当与古人争高下,应意识到“后生可畏”,而没有必要与时流一竟短长。他喜欢梵高的画中那种运动的感觉,那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僵死的。

他推崇齐白石的大师风范,认为齐白石门下之所以大家辈出,是因为齐白石的作品中孕藏着艺术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而不仅在于外表,当代人学齐白石,多得其形,而未能把握齐白石作品中的鲜活的生命气息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精神,艺术作品绝不是临摹、重复自己,而是要不断地扬弃,象火中的凤凰,不断地在涅盘中获得新生。

在午夜时分,兴之所至,他展开素洁的宣纸,信笔濡毫画了起来。一会儿,几枝菊花跃然纸上,错落的构图奇宕和谐,墨色与笔触的浓淡干湿酣畅淋漓,呈现出空曚的诗意空间层次。寥寥几笔,用花青和淡墨勾出一把壶、三盏杯。茶也?酒也?并不重要。动人的是那份东篱把酒黄昏后的精神情怀。


发表评论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