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有时会短缺咋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孙伟建议实施分类分级管理
药品短缺,会造成患者“无药可用”的境地。全国人大代表孙伟调研发现,随着我国相关举措的实施,大范围、长期的药品短缺情况较少,但暂时性、局部性短缺仍有发生。她建议通过推进大数据实时监测、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完善短缺药品战略储备、优化招标采购和配送机制、加强药品价格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等措施,破解这一问题。
孙伟建议首先要把信息化的手段用好,拓宽短缺药品监测渠道,推进大数据实时监测。对于短缺药品,要及时公布短缺药品信息如药品名称、需求数量和储备情况等,促进各方共同处理短缺问题,尤其是强调生产企业及时上报情况,简化上报流程,相关管理部门可根据上报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执行一定的奖惩措施。通畅已有的药品短缺信息监测渠道,推进建设药品供应相关的大数据平台,拓宽行业监管、公众监督等其他监测渠道,进一步实现药品短缺监管的信息化。
同时核实并区分药品真性短缺和假性短缺,定期形成短缺药品清单并予以实时监测和更新。针对已核实的短缺药品,按照分类分级标准,对其药品替代情况和短缺程度予以划分,合理规划库存药品使用管理、替代药品遴选、药品采购策略及相关措施的制定。
对于易短缺药品,借鉴国际经验,实施临时储备制度,以应对临时性短缺。针对急抢救药物、偏远地区或发生重大灾情、疫情等特殊情况,适度放宽相关政策;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送困难的问题,通过公开招标 优选覆盖面广、规模大、自身发展好的配送企业进行分片区配送。
在相应违法违规行为的整治方面,孙伟建议对存在少数生产、经营企业垄断原材料,垄断药品销售导致价格过高的情况,管理部门应加强监控管理,规范原料药经营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予以严厉打击,维护正常的药品生产经营和流通环境。
通讯员:吕奕
晁玉萍 尹子悠 报道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山东天使健康救助联盟
山东省扶贫开发基金会 • 天使健康专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