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三明市视察时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临清市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坚持以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为重点,有效调配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资源,坚持高点对标福建三明医改经验,切实细化改革路径和创新举措,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市医改工作持续深化。
发力基层基础,加快推动分级诊疗格局形成。推进医联体建设,全市共组建医联体38个,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出台政策,实行由医保基金、财政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家庭医生签约费用制度,确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地落实。目前,全市为重点人群签约165.4万人,签约率达 79.7%。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全市9家县级人民医院中有5家建成三级医院。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111台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和 2516个智能健康服务包,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联通市县乡村四级远程医疗服务网络系统。
紧贴群众需求,全力提升患者看病就医获得感。开展“优质服务医院行”活动,在医疗机构落实改善医疗服务 60 条措施,整合挂号、收费、取药等窗口职能,开展“一次办结服务”。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医院、网上预约诊疗等服务。
强化政府办医导向
完善医改推进体制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成立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根据机构设置、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对临清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二是健全政府投入机制。2022年以来,各级财政对医疗机构累计投入 8628.46 万元,主要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立医院改革及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强化“三医”联动导向
完善医疗运行机制
(一)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
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分级诊疗制度的载体,加快推进我市医共体建设,充分发挥市人民医院在县域医共体中的龙头作用,对全市19所医共体成员单位进行“点面结合”技术帮扶。一是向每个受援卫生院派驻一个临床科室组成的团队驻点帮扶,帮助发展学科建设,补齐临床专科短板,派驻市人民医院19名科室主任担任受援卫生院的业务院长,帮助加强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及医疗安全管理,提高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二是加快受援卫生院的人才队伍培养,打造稳定、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梯队。2022年以来,市人民医院派驻医务人员下沉到19所卫生院进行帮扶共计430余人次,帮扶期间门诊就诊1560人次、开具门诊处方860人次,上转病人较去年同期增幅10%,下转病人增幅7%,开展带教查房共50余次,开展各类外科手术(包括门急诊)共50余次,开展各类培训活动42次。
(二)强化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完善公立医疗机构优先配备使用集采中选药品、国家医保谈判药品政策,强化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配备使用,开展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试点,充分借助信息化,做到医共体内部药事服务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监督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将采购目录、采购计划、验收、出入库、质控、临床药学等一系列药事管理工作纳入平台统一管理,达到“管理精细化、成本节约化、水平同质化”的效果。有力推动分级诊疗,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提升药品供应保障和药学服务能力,推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保药品目录管理制度落实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2022年上半年共采购国家集采药品780余万元,节约药费1000余万元。
(三)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继续做好155种疾病按病种付费,引导适宜技术使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在市人民医院DRG运行正常的基础上,推进市中医院DRG改革工作。
强化便捷高效导向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2020年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级医院评审,将进一步按照三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指南要求,补齐短板弱项,到2024年底,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三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指南要求。2022年,市人民医院已经达到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要求,进一步巩固成果,到2023年底,达到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95%以上要求。一是强化六大中心建设。我市已完成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建工作,进一步创建国家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国家房颤中心;癌症中心加强多学科诊疗,进一步创建市级癌症诊疗示范基地建设;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按照省级中心的标准,进一步优化流程、提升技术水平。二是实施“攀登计划”,继续加强专科能力建设。全市共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个(康复医学科),市级重点专科15个(儿科、病理科、耳鼻喉科、康复医学科、眼科、医学影像科、肿瘤科、骨科、口腔科、泌尿外科、普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肾内科、心内科),山东省县域中医药龙头专科、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1个(眼科)。积极推进省市重点专科创建工作,组织相关医疗机构认真学习重点专科创建标准,确保2022年底前心内科创建省重点专科,呼吸内科、检验科、临床护理、麻醉科、急诊科创建市级重点专科,康复科创建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三是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档升级,落实基层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全面在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烟店镇卫生院、刘垓子中心卫生院、魏湾中心卫生院、金郝庄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占比达25%;11家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占比达93.75%;2家基层医疗机构(刘垓子中心卫生院、大辛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社区医院”创建工作。四是做好“融合”文章,全方位拓展我市中医药产业链条,强化大健康理念,依托临清的特色资源,推动中医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中医药种养产业,我市主要是银杏叶、白果、艾叶、金银花及皂角刺的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960余亩,“临清椹果”成功认证为农产品地理标志。大力发展养生保健食品产业,临清清源正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桑黄中药饮片、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产品,“临清桑黄”认证为国家地理标注证明商标。五是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按照聊城市《关于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意见》(聊发〔2019〕13号)文件,市委编办部署,2022年为基层卫生院开设编制24人,疾控部门26人,2022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计划招聘240人,其中基层卫生院14人,疾控中心25人,公立医院201人,招聘方案正在人社部门备案。安置公费医学生9人,目前通过2022年“才聚运河”临清市优秀人才引进工作,预计引进优秀医疗卫生人才10人,面试工作已经结束正在进行考察。
强化应急处置导向
完善疾病预防体系建设
(一)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升防控能力水平
一是组织专家对90名市级流调队队员进行培训,主要培训了新冠肺炎调查处置要点和个人防护。二是开展集中隔离点工作人员培训,主要培训隔离场所工作规范、个人防护和系统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累计培训900余人。
(二)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隔离储备能力。我市按照上级60间/万人要求,共储备隔离房间4869间,其中2022年建立建成市级集中医学隔离场所1处,可容纳400名隔离人员,于2022年5月12日正式启用。截止至2022年7月13日14时,2022年累计隔离3916人,累计解除3886人。二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我市医疗物资储备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9.9万只、N95口罩7.53万只、一次性防护服7.94万件、一次性隔离衣8.59万件,拭子755.1万支,采样管39.32万份,能够满足目前疫情防控需求。三是建设我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救治病房楼。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提高临清市人民医院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提升市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
目前市疾控中心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制定了《临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建设BLS-2实验室5个,包括微生物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肺结核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及PCR实验室。
通讯员:马文静 邢以山
晁玉萍 程阳 报道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山东天使健康救助联盟
山东省扶贫开发基金会 • 天使健康专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