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健康咨询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头条 > 健康头条详情

养老院长总结出来的养老理论及其实践经验

发布日期:2024-01-16来源:山东健康咨询网

养老院长总结出来的养老理论及其实践经验


作品详情


    《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与医养结合——理论和实践》,跳出了从老龄角度看老龄问题的限制,站在全人全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人、养、医”三者的本质、本源及互动关系。


80b610bb56874d82a9bd983e68293f70_noop.png


    第一,此书于国内外率先提出全人“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理论”,首次提出“养能力”概念、“养能力”定义、“养能力”评估标准、“养能力”年龄。以“养能力”为标尺,将全人全生命周期分成三期九阶段。建立了以“养能力”为指标的人类分群标准。在全生命周期范围内,为如何做好养的工作、如何合理分配养的资源提供了分析架构和理论依据,构建了从婴幼儿出生到老年人往生之间养问题的研究框架和话语体系。


    第二,此书于国内外首创“全生命周期医养结合理论”。运用“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理论”作为元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把医和养这两个元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构建完成“全生命周期医养结合理论”。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独立的养,什么是独立的医,什么是医养结合,填补了国内外医养结合理论的空白并应用于实践当中,为当前国内大力推行的医养结合养老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工作抓手。


全书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论建设,构建完成以上二套理论体系。


    第二部分是近十年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建设取得的成就总结,以及当前暴露出来的深层次急难愁盼问题。


    第三部分是在理论指导下的问题解决方案。理论来自于实践,再反过来指导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特色医养结合养老工作进行了系统规划,对第二部分的急难愁盼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此书主要读者群


    第一读者群:从事医康养等大健康行业的相关人员。学习理论即辨别方向,方向对了,虽远尤近!


    第二读者群:养老、养小等一老一小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工具书。


    第三读者群:人文、人口、社会工作、公共卫生、护理、医疗、幼教、养老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师生。对来自于工作一线的理论,应该了解。


    第四读者群:民政、卫健委、医疗保障等与养老、康养、医养结合等政策制定、监管的相关部门和人员。顶层设计和监管条例制定需要系统化、体系化的理论指导,而此书填补了18年来医养结合理论的空白。


此书价值体现


    对公共政策的酝酿、制定、理解、讨论和执行,需要有共同的语境,最好在概念、定义、行为的基本内涵和外延上达成一致,否则很难达成共识并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目前在养老和医养结合公共政策的研究、讨论、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正是缺乏基本养老理论、老年人能力评估理论、分群理论与医养结合理论来提供共同的话语体系和语境。


    在此背景下,此书提供了两套理论体系来解决“共识”问题。


    一是《全人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理论》,它是研究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人被养、自养、养他人等养问题的元理论,是国内外第一个按照养(自养+养他人)能力进行全生命周期划分的理论,形成一个研究养问题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用它做框架,可以研究婴幼儿阶段的抚养问题;可以研究学龄阶段的能力培养问题;可以研究中青年的养生、保健及养他人的问题;可以研究老年人的康养、医养等养老问题;构建完成中国本土化的基本养老理论、老年人能力评估理论和老年人分群理论。


    二是《全人全生命周期医养结合理论》。它是在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理论的框架和话语体系上融入医(疗)的元素构建完成,以构建成功清晰的医养结合定义为指引,以医养结合6要素为抓手来落实医养结合的实践问题,提供系统、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两套理论的要点和价值是:


    1.《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理论》,采用养能力水平作为尺度,将人的一生分成三期九阶段。建立了涵盖全生命周期的以个体养能力为标志的人群分群标准,其中老年人被分为活力群体(阶段),过渡群体(阶段)和失能群体(阶段)。这三个群体分别对应着三种生活状态:活力阶段是“自养+养他人”;过渡阶段是“部分自养+部分被养+部分养他人”;失能阶段是“被养”。为合理分配医、养资源提供了分析架构和理论依据。


fa306eec083346c4aef64790b1be89ba_noop.jpg


    2.《全生命周期医养结合理论》系统阐述了人、养、医三者之间的关系,理清楚了许多有关医和养的模糊概念和认识;分别赋予了全人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独立的养、独立的医、医养结合这三个概念明确、清晰的定义。


    既往,人们对医养结合的普遍认识为:“医养结合”是指将医疗卫生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最优化配置。笔者认为这个描述是实现“医养结合养老”的手段,不是老年人“医养结合”概念的定义,更不是全人全生命周期“医养结合”概念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讲,到此书出版为止,医养结合还只是囿于老年人范围内的一个养老理念、一个养老目标,全生命周期医养结合概念包括老年人医养结合概念的定义是缺位的,其医养结合理论建设更是没有搭建起来。此书出版填补了医养结合概念提出18年以来的理论建设空白。


    3.《全生命周期医养结合理论》还总结出医养结合工作中存在着6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目的、人文共识,适用于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人,是所有医养结合工作中的四梁八柱和行动指南。具体到医养结合养老实践层面上,其医养结合养老工作中的难点堵点也存在于6个要素之中,厘清6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当于掌握了医养结合养老建设工程中的施工蓝图。以后政策引导、财政支持、人才建设和理念普及都可以围绕这6个要素而展开。


此书主要内容


    一、关于养


    1.对全人全生命周期“养”的内容进行了生理、心理、社会三层面的论述和界定。对养的内容、效率与实施地点之间的关系做出清晰阐述。


    2.构建出全人全生命周期的“养能力”概念及定义;“养能力”评估指标;“养能力”年龄;“养能力”循环;“养能力”的发展规律。创立全人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理论暨全生命周期养能力发展三期九阶段理论。


    二、关于医


    3. 追溯“医”的产生背景和过程,明确“医”的作用是什么。


    4. 阐述医的地点与内容、效率之间的关系。


    三、关于医养结合


    5.首先对“医养结合”进行逻辑分析和界定:有结合必有独立,有独立才能有结合。因此,作者对“独立的养”“独立的医”和“医养结合”一方面深度挖掘,一方面将研究的宽度延伸到全人全生命周期,分别构建了明确清晰的“独立的养”“独立的医”和“医养结合”的定义和内涵外延的界定。


    6.阐述“人、养、医”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当前流行的几种观点进行分析:“养是前提,医是根本”“医是基础,养是核心”“养是基础,医是核心”,分析哪种观点更接近事物的本源?还是有更合理的阐述?


    7.2005年,医养结合作为一个养老理念、一个养老概念,一个养老目标首次被提出,提出的初心是什么?之后的医养结合发展历程是什么?医养结合实践和医养结合理论建设到目前为止是什么状态?本书出版之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试点探索有没有医养结合理论的指导?


    8.当前对医养结合的描述是: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有机结合,使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的需要。这个解释的优点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这个描述是定义吗?如果不是,它的定义是什么?


    9.老年人需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事实上,婴幼儿也需要医养结合服务,青少年、孕产妇、中年人也需要医养结合服务。他(她)们的医养结合服务又是什么状态呢?当前是如何运行和管理的?与老年人的医养结合相比,截然不同还是完全相同?还是存在差异?


    10.本书作者站在全人全生命周期角度提出的医养结合的定义是什么?内涵外延是什么?医养结合定义中的6个构成要素是什么?医养结合工作中的抓手是什么?


    11.为实现中国特色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而横空诞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生事物—医养结合机构,它的属性应该是什么?是医院(医疗机构)?是养老机构?还是其他?当前,对它的属性定位是什么?它当前面临的尴尬和困惑是什么?下一步怎么办?对它的管理原则应该是什么?此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12.老年人医养结合怎样管理?顶层设计的理论指导和工作抓手是什么?医和养的边界如何界定?人员如何解决?风险如何管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是什么?医养结合费用怎样出?从婴幼儿、青少年、中年人已经存在的医养结合实践中能得到什么借鉴?这位退休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院长给出了答案。


    13.在全生命周期医养结合理论指导下,如何设计和安排医养结合养老路径?如何实施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措施,实现多方共赢,该书提出了规划方案和建议。


    四、关于医康养的其他内容


    14.此书解释了养育、抚养、养生、养老、康养、扶养、赡养、医养、医养康养相结合等词汇或概念的含义及适用范围和顺序。


    15.读者了解全人全生命周期的“养能力”发展规律,准确定位自己和他人的养能力发展状态,扬长项,补短项,“养”好自己的同时,“养”好他人。


    16.为“父”为“母”者,及时掌握子女的“养能力”发展规律,遵循规律,引导子女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7.老年人掌握自己的“养能力”发展规律,统筹做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医,实现老年人自身的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


    18.了解“独立的医”“独立的养”和“医养结合”是什么内容以及选择原则,则会正确对待医疗行为,康养行为,养老行为,从容应对健康问题、养老问题。


    19.了解“养老”的最终目的和正确方式,了解“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内容,则会更从容应对老人的赡养问题。


作者简介


6a258a3e76fd42ad93eefe4dac105ccc_noop.jpg


    张建军,1964年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毕业、中国人民大学EMBA、内科医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健康管理师。社会兼职任山东省养老服务与管理专家库专家、山东省医养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理事、中国老基会我的长辈公益传媒基金会员、山东省医学会第一届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济南社会工作协会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济南市医养结合专家库养老专家、济南养老服务发展促进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济南市和谐使者。


    1986年起从事临床医疗工作8年;以后在医疗器械公司、合资制药和中资医药企业实务运营与管理20余年。2014年进入鲁商集团大健康产业项目,2015年主导规划鲁商知春湖国际健康城CCRC项目,同时筹建鲁商福瑞达国际颐养中心项目,从选址、设计、手续办理、施工改造到后期运营团队建设,亲力亲为倾心打造,2017年开业,2018年成为山东省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单位,济南市五星级养老机构。


    十年磨一剑。对于“养能力发展理论”和“医养结合理论”的研究和构思,作者已经思考了多年,实践了多年,也多次在培训课、座谈会上分享自己的观点。交流过的医疗界人士、养老界人士均认为作者的观点在理论层面上已经比较完善,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更大,多次鼓励作者应该正式发表出来与大家分享,扩大影响面,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但是,限于作者的理论水平修养和文字水平有限,实务工作又比较忙,故迟迟没有下定决心动笔。直到2021年下半年,作者开始有了些许闲暇时间,注意到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的系统问题仍在,医养结合理论依然缺位,医养结合实践仍然处于困境之中,如果还是缺乏理论指导,医养结合的试点探索工作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于是开始动笔写作,经过两年时间的资料整理和重新创作编排,于2023年4月付梓成书。


晁玉萍 刘茜美婷 报道

发表评论

返回列表页